倡議動物福利
Amanda Whitfort | 法學
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Amanda Whitfort 利用她的法律專業知識,致力拯救本地乃至全球的動物。
2010 年,她和香港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副主任 Fiona Woodhouse 博士合著《香港動物福利立法評論》長文,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報告,促使立法會在 2016 年立法,防止動物因寵物貿易而受虐。
「我們通過頒布這部法律,禁止無照犬類培育。在這之前,非法繁殖動物的環境非常惡劣,生病的動物被關在籠子裡,然後被放到網上出售。」Whitfort 介紹她實際調查動物受虐待情況的方法:「我把獸醫送到了屠宰場、農場、庇護所和寵物商店進行調查。」
Whitfort 目前正致力於制止野生動植物走私。國際瀕危物種走私活躍,香港在非洲動物棲息地和暴利的亞洲市場之間,扮演了全球轉運中心的角色。Whitfort 的工作將可產生國際影響。
她受邀為香港司法機構,提供六個關於野生動植物犯罪行為的培訓錄像,並倡導修改香港法律,以將野生動物販運認定為有組織的嚴重罪行。
今年 1 月,Whitfort 與另外兩位港大學者,生物科學學院名譽教授 Yvonne Sadovy 和 Caroline Dingle 博士在一個記者會上發表研究報告,用生動的證據展示不同學科如何合作,為保護動物持續努力。记者會是由港大的比較與公法研究中心和 ADM Capital Foundation(ADMCF)合辦。
「為了鞏固執法的有效性,我們需要可靠的證據來識別被販運的物種,這時就需要像 Caroline Dingle 博士這類鑑證科學家的專業知識和支持,」Whitfort 說。
Dingle 博士利用遺傳鑑定等技術,在港大保育鑑證實驗室(Conservation Forensics Lab)找出被販運動物的來源,這是香港首個此類設施。
根據 Whitfort 合著並由 ADMCF 出版的報告,自 2013 年以來香港緝獲的珍貴象牙、犀牛角和穿山甲鱗片,或造成了 3000 頭大象,51 頭犀牛和 64,000 個穿山甲的死亡。
政府估計,每年緝獲非法野生動物的價值為 870 萬港元至 1.42 億港元。Whitfort 還指出,野生動物犯罪還與其他犯罪相關聯,例如非洲園林管理員受到的暴力對待。
「放眼全球,亞洲對野生動植物產品的需求最高。目前所緝獲物的平均價值僅次於毒品。我們有責任來糾正現狀。」
技術拯救海洋生物
Yvonne Sadovy | 理學
Yvonne Sadovy 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巖礁魚類專家。她從 1993 年起在港大任職,倡導保護瀕危魚類,並實現巖礁魚類漁業的可持續管理。
在 1998 年,她創立了「石斑魚和瀨魚自然專家保護小組國際聯會」。2002 年,她合辦了魚群科學和保護中心。目前她任該中心主管,中心的合作機構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
除了在生物科學學院任教和進行研究,她還任職於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該研究所位於香港唯一的海岸保護區鶴咀,研究領域覆蓋從東南亞到西北太平洋的水域。
「在一個真正全球化的世界裡,像香港這樣的大型城市中心不單是大規模貿易的樞紐 ,也肩負着責任,確保進出口貿易不會威脅到向我們進口的城市的魚類和漁業。」Sadovy 教授說。她在港大的實地研究也將她帶往遠方,比如太平洋中西部的帕勞、斐濟和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
Sadovy 教授正在和科技初創公司 Corvidae 合作。這家公司 2016 年誕生於港大創新和創業中心 iDendron。他們在合作開發一個名為「Saving Face」的手機應用。現在,香港執法部門已在試用這款手機應用。只需把手機對準一個餐廳或菜市場的水產箱,給目標魚類拍張照片,執法者就可以查出這種魚是否屬於非法進口。
「香港的問題是,很多魚都是非法購買所得的,比如蘇眉。」Sadovy 教授說。她所說的「蘇眉」是指曲紋唇魚,一個她長年研究的物種。
這款手機應用可以辨別 Sadovy 教授所謂的「動物臉上的纹理」。這些紋理「可以用來區分個體動物,就像我們利用人的指紋來辨識每個人。用這種方法,就可以追蹤到合法進口的魚類。」
「這面部識別技術上的發展非常神奇、令人振奮。」Sadovy 教授說。這款手機應用顯示,魚類個體就像人類一樣,具有能被識別的個性化面孔。
「這項工作最終不僅僅是為了公平貿易。保育動物和保護環境的這些做法,能夠改善人類和動物之間的關係,也能助我們學會如何與其他物種相處。須知道,人類不能去威脅身邊物種的生存,不論我們是為了享用、或是作為潛水者去欣賞動物等其它物種,前提都是牠們沒有滅絕,還會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只有理解這個道理,才能長久地與身邊的物種共生。」
尊重動物,拯救人類生命
袁國勇 | 醫學
「75% 的新興傳染因子來源於動物,這包括禽流感、SARS、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和大鼠戊型肝炎病毒。」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和微生物學系傳染病主任袁國勇教授說。
袁教授是動物源性傳染疾病方面的國際專家,長期倡導通過促進家畜衛生和動物福利,來提升人類福祉。
「當我們關心家畜、尊重野生動物時,動物和人類都會受益。」他說。
在 2003 年 SARS 沙士疫潮之後,袁教授及其團隊發現,中國馬蹄蝙蝠是攜帶祖傳蝙蝠 SARS 冠狀病毒的天然基因庫。這種病毒可能在侵入人體之前,已經變異並傳播到果子狸身上。他呼籲公眾戒吃在中國南方被認為是美味佳餚的果子狸。
「我們一定要尊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保證農場和市集的生物防疫安全,長期來講,不要在菜市場中飼養活家禽,並控制市區的老鼠和蚊子數量。」袁教授說,「除了進行微生物監測外,我們還必須為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和通用疫苗做更多研究,為未來將至的流行病做準備。」
十多年來,袁教授一直反對在菜市場裡銷售和屠宰活家禽。他認為,在市場上飼養活雞的習慣和環境都是「不正常的」。
他對動物源性傳染疾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997 年的禽流感疫情,當時他在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醫學期刊之一《刺針》雜誌,發表對 H5N1 病毒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的研究報告。
在 2019 年 2 月,加拿大發現了香港以外的首例鼠傳人戊型肝炎病毒病例,袁教授馬上警告說,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也可能感染此類病毒。在 2018 年,他的研究團隊披露,世界上首兩例鼠傳人的病毒感染在香港發生,使人們開始了解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內,動物和人類之間互相影響的衛生問題。